寿宁桥的传说
旧时的宁化县城,是由寿宁桥把城内和城外贯穿起来。当时的寿宁桥是由一个石拱桥面和风雨瓦桥组合而成的。听说最初这座桥是由三个石拱桥组成,正待竣工时突然塌了两个拱,后来在断桥的一头,改建为风雨瓦桥的。这一来便有了一个故事。 话说宁化在唐开元十三年建县以后,县城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商店多了,南来北往的人也多了,显得特别的热闹。城内与城外隔着一条大河,彼此来往只得靠浮桥和小木板桥通行,十分的不方便。桥面小,经常有人失足落水,特别是到了每年的春天,涨大水时把浮桥和木板桥冲毁,两岸的人只好隔河相望了。这样便有了几户大商店老板带头募捐造石桥,真是风风火火,全城上下百姓人人响应,有钱捐钱,没钱出力,吉时开工,吉时完工,一座三连石拱大桥横卧在翠江的河面上。大桥造好了,大家都想争着试桥,桥的两端挤满了人。工头和监工都不准大家过,要请县府大官和捐款大户先过,吵吵闹闹、乱作一团。争吵声惊动了过路的铁拐仙,他按落云头变作一个要饭的乞丐,手持一根拐杖,从城里出来。当他通过了第个石拱桥面向第二个石拱桥走来时,被桥上的监工拦住了。 “倒转去,倒转去,捐款大户都没过,让你这个乞丐先过,想得挺美。” “不要赶,不要赶,让我来试一试,这桥扎实不扎实。”铁拐仙笑着说。 “笑话,谁说不扎实。你休得无赖,懂个屁。”监工看不起乞丐,听了后反而笑起来说。 “我怎么不知道呢?刚刚过的这桥面倒还扎实,那一头没走过就很难说扎实不扎实了。”铁拐仙还是坚持要过。 监工可有一点不耐烦了,无理地说:“宁愿它不扎实,也不准你先过。” 刚一说完,那两个石拱桥面就应声而断。铁拐仙哈哈大笑:“好在没过,好在没过,不然就跌下去了。”说完转身就要走。这时候,监工才知道碰上了仙人,赶忙作揖磕头赔罪,请出手帮忙。铁拐仙叹了一声:“我也没有别的办法,就把这条拐杖留在这里吧,给来往行人垫下脚吧。” 第二天清早,人们发现倒塌的两个石拱桥面变成了一座新瓦桥,别具一格的寿宁桥就这样落成了。铁拐仙化身为乞丐对宁化造桥有功,人们都感激他的好处,因而对外来的乞丐都不敢看轻他们了。 当然,这只是个传说,真正的寿宁桥前身为阜通桥,始建于宋元丰年间。在近千年的历史上,世间沧桑,先后十六次圮而复建,几易其名。北岸靠城墙一侧为单曲石拱桥,宽约两丈。第二孔和第三孔为石墩木梁桥,桥面建架瓦屋。(如下图) 现寿宁桥为1965年改建成石墩和钢筋混凝土桥面的公路桥,并于1989年加固桥墩,拓宽桥面,加宽两旁行人道,1990年1月竣工通车。(如下图) (伊世海摄)
|